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十日談|唐代龜茲柘厥關

時間:2022-04-13 20:57:16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柘厥關東通安西都護府,北接伊犁草原,西連中亞,南抵疏勒,是唐朝在安西都護府設置的重要關隘。

在何平導演的電影《天地英雄》中,一個叫"柘厥關"的地方引起了人們對西域世界的無限遐想,柘厥關指的是唐代安西都護府龜茲西部的柘厥關,是扼守西域道路的咽喉之處,是從安西都護府進入碎葉地區(qū)的要道熱海道的必經之地。遺址位于今新疆庫車市與新和縣交界的渭干河兩岸。

武則天長壽元年(692),武威軍總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zhèn)",結束了與吐蕃在塔里木的反復爭奪,并以"三萬漢兵"戍守西域,強化對安西都護府的防衛(wèi)。當時安西都護府是中原政權經營和管理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治所就設在天山南麓龜茲國都城,遺址即今庫車市龜茲故城(又名皮朗古城),唐朝在龜茲故城的周緣設有柘厥關、雀離關、鹽水關等五關保障安西都護府的安全和穩(wěn)定。柘厥關是自安西都護府西行的第一關,《新唐書·地理志》載:"安西出柘厥關,渡白馬河……"即從龜茲經柘厥關,渡渭干河,然后到達今天的阿克蘇地區(qū),西北行可取道伊塞克湖,向達先生將其命名為"熱海道",并指出這條道路是"古代中西交通上一條最有名、最頻繁的大道",唐朝西行求法的玄奘離開龜茲時走的就是這條道路;從阿克蘇地區(qū)西南行可到達疏勒,西行可以到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唐朝天寶年間,安西副都護高仙芝攻打小勃律(今克什米爾)時,曾多日在此集結重兵。

1907年,法國著名的探險家伯希和首次發(fā)現該遺址,將其命名為"都勒杜爾·阿胡爾",并在此掘得佛像、壁畫、陶器、錢幣以及梵文、龜茲文、回鶻文和漢文文書200多件。1985年,王炳華先生對其進行考古調查,而后結合古跡與文書,最終確定該遺址就是《新唐書》所載的"唐安西柘厥關",扼守著"熱海道""疏勒道"等多條交通路線的咽喉之處。

柘厥關遺址北依雀勒塔格山,由烏什吐爾遺址與夏合吐爾遺址兩部分組成,兩城隔渭干河遙遙相對。烏什吐爾位于庫車市渭干河東岸玉奇吾斯塘鄉(xiāng)庫木土拉村,城址為南北向坐落,又名"玉其土爾",有"三重城"之意,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10米、東西寬約50-100米,城墻保存相對完整,可辨別出"馬面"和"角樓"遺跡,城墻由土坯與礫石土疊層構筑,也有礫石混土夯筑結構;夏合吐爾古城位于新和縣尤都斯巴格鎮(zhèn)尤魯克村西北,又稱"察合吐爾遺址",地處渭干河西岸,遺址四周有城垣建筑,反映了柘厥關作為安西都護府轄境屯戍中心之一的重要地位。

歷史上,唐朝關隘的設置多遵循"臨水挾山,當川限谷,危墻深塹,克揚營壘之勢"的原則。西域地形復雜,唐朝在安西都護府的四面皆因地勢而設關隘,承擔著"禁末游,伺奸慝"的職責。柘厥關東通安西都護府,北接伊犁草原,西連中亞,南抵疏勒,不僅護衛(wèi)了安西都護府的安全,并且為保證絲綢之路暢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黨琳)

關鍵詞: 安西都護府 阿克蘇地區(qū) 吉爾吉斯斯坦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