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臨期食品真的物美價廉嗎?貨源品質難以保證

時間:2022-01-27 15:04:40    來源:法治日報    

● 近年來,臨期食品市場越來越火爆,線上線下的臨期食品促銷專區(qū)、臨期食品專賣店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

● 臨期食品火爆后,一些問題隨之而來:一些商家受利益驅使,篡改臨期食品的生產日期,用過期食品冒充臨期食品;一些消費者缺乏挑選臨期食品的知識和經驗,一次性購買大量臨期食品,卻無法在保質期內食用完,導致食品浪費……

● 2012年6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規(guī)定,食品經營者要建立并執(zhí)行臨近保質期食品的消費提示制度,嚴禁更換包裝和日期再行銷售;2021年4月實施的反食品浪費法規(guī)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 為規(guī)范臨期食品市場,受訪專家建議監(jiān)管部門要加強行業(yè)監(jiān)管,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等違法行為;商家也要提高自律意識,尤其是電商平臺應履行好監(jiān)督職責

原價9.9元一盒的甜點只需5元能到手兩盒;一箱牛奶的單價立降50%;網紅飲料不僅降價還買一贈一……食品價格大優(yōu)惠背后的玄機,是保質期即將到期,這類食品又被稱為臨期食品。

近年來,臨期食品市場越來越火熱。線上,“年輕人買臨期食品來減少浪費”這一話題在微博上閱讀量突破一億;豆瓣上“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創(chuàng)建一年多來聚集了近10萬人;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搜索臨期食品,相關視頻綜合播放量達到千萬以上;線下,各大超市設置臨期食品促銷專區(qū)、開設臨期食品專賣店。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fā)現,臨期食品火爆后,一些問題隨之而來:一些商家受利益驅使,篡改臨期食品的生產日期,用過期食品冒充臨期食品;一些消費者缺乏挑選臨期食品的知識和經驗,一次性購買大量臨期食品,卻無法在保質期內食用完,導致食品浪費……

多位專家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規(guī)范臨期食品市場需要多措并舉,相關部門可以對臨期食品的期限作出界定,除了標注保質期外,還可以再標注最佳口味時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賞味期等內容,方便顧客辨別。

商家缺乏提醒意識

未按規(guī)定分類陳列

2021年12月23日,家住天津的劉女士發(fā)現自家小區(qū)門口的零食店門前堆起了一摞某品牌綠豆餅。這款綠豆餅平日售價是一盒9.9元,如今3元一盒,兩盒只要5元。

看到價格便宜,劉女士便買了兩盒綠豆餅,沒想到當天晚上她就發(fā)現保質期有問題。“保質期60天,生產日期是10月23日,買到手的時候已經是最后一天,不敢吃了,更何況一晚上也吃不完。”劉女士吐槽說。

次日早上,劉女士去找店家理論,卻發(fā)現這款臨期綠豆餅已經下架了,“沒有購物小票,之前店家也沒有提醒,只能自認倒霉”。

早在2012年6月,國務院就發(fā)布《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規(guī)定,食品經營者要建立并執(zhí)行臨近保質期食品的消費提示制度,嚴禁更換包裝和日期再行銷售。

2021年4月實施的反食品浪費法規(guī)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但記者調查發(fā)現,線下實體店中,許多超市并沒有設立專門的臨期產品銷售區(qū),而是和正價產品混在一起出售,有不少消費者以為這是商家的促銷手段,沒看清保質期就購買,過幾天準備食用時卻發(fā)現已經過期;即使在銷售臨期食品的店鋪中,一些商家也不會醒目地標注臨期商品的具體生產日期和到期時間。

記者隨機向某電商平臺上5家銷量靠前的臨期食品專賣店客服咨詢能否告知所賣商品還有多久到保質期,對方均回復說肯定在保質期內,具體什么時候到期卻不再回復,還有店家甚至回復稱不清楚還有多長時間過期。

還有一些商家會用“賞味期”代替“生產日期”印在食物包裝上,食品是否過期根本無法得知。

據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介紹,“賞味期”其實是日本的說法,是指食物最佳的品嘗期。“賞味期”和“臨期”食品,可能會在口味、風味上略有差異,但在質量和安全上沒有差異,不過消費者卻容易混淆,建議商家在食品上注明兩個日期,一個是最佳品嘗期,另一個就是保質期,便于消費者選擇判斷。

關鍵詞: 臨期食品 物美價廉 翻新銷售 以次充好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